但是韩国通过改革做出了很好的调整,从危机里面走出来了。
但是,这些悲观论者忽视了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启示——至少可以就新的政治团队部分成员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各种必要因素的组合与恰当的时间结合在一起,改革就可能成功。中国新领导人上任之际,面临的是一个失去原先增长势头的经济形势,人口老化与国际市场的疲软拖累了中国经济。
主要的障碍仍在于政治。社会的不平衡和民众的不满,会促使领导者重新发现并设法弥补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李克强在三月份上任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有二十多次提到改革。不过,既然中国新领导集体决心振兴中国经济和实现万众瞩目的中国梦,那么深化经济改革就势在必行。这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经济问题太多,例如正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房地产泡沫更加恶化。
中国国内和外界的悲观论者按观点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外部经济冲击推动中国1990年代改革的另一个因素与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我国不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保护和提高并不怎么贫穷的阶层(主要是城市户口居民)的利益,搞所谓的‘锦上添花,因为需要‘雪中送炭的最贫穷阶层实在太多。
人们为了追求高收入和高生活质量当然去选择最有利的居住地。为此,重点在于逐步取消捆绑在户口上的种种福利和特权。城市里一些原国有企业的员工因下岗而失去改革前的‘领导阶级的地位,而城市郊区的农民中很多人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地价暴涨而无端端成了百万富翁,甚至纯粹的食利阶层。各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改善本地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努力加速了地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的新型城市拔地而起,让人们对理想的居住地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如果达到北京人也愿意搬到其它地方去工作和居住的状态,政府的福利开支恐怕增加100倍也不够用。)可是在6号文件中的很多内容从结果上看实际上起到保持现状甚至扩大城乡和地区差距的作用。
一句话,中国户口制度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政府不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居住地。这种包括后一代人在内的收入机会的差异在市场上间接表现为户口的‘隐性价值。这些偏袒本地户口拥有者的政策会继续增加该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使户口制度的改革更加困难。即使是那些在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中消除不公正因素的改革措施充其量对整个社会来讲也属于‘锦上添花的性质,对那些迫切需要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机会的最贫苦的农民阶层很少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而原来经济落后的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因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国外市场的需求而迅速富裕起来,成为人们愿意去工作甚至愿意长期居住的地方。在现有的户口制度下地区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巨大,体现在各地实行的福利标准和权利差异极大。韩洪锡 LG经济研究所(中国)所长/经济学博士 进入专题: 户籍制度 。经济发展有利于户口制度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中国的户口制度也不是一点变化也没有。
所以它直接导致人们生下来就面临不同的成长环境,因而长大以后人们取得收入的机会出现巨大差异。在国外也有贫富差距,在长期经济停滞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甚至比中国还大,但性质和表现方式与我国却有很大不同。
户口制度的改革虽然很难,但是必须要加快,因为这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最根本的方法。这才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也是千百万最贫穷的阶层(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民)最盼望的改革。
政府的主要责任本来就在于如何把最贫困的阶层同富裕阶层之间机会不平等的因素尽快消除掉,换句话说在于创造平等机会的制度建设上。但是那些既没有就业机会,公共设施又不足,又不方便做原来的农业活动的所谓的‘小城镇,农民给钱也不会去,单纯地把农民户口变成城镇居民户口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住上楼房就是城镇化吗?要知道很多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在家乡农村也能盖得起楼房,而且比那些小城镇里的楼房更好。有钱人可以购买城里的房产或投资的形式办理‘蓝印户口甚至正式户口。目前国家的主要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等发达地区,高校录取方式又对大学所在地考生有利。加快由政府主导的城镇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变相的‘国进民退,重新回到政府拥有和管理分配住房的老路,与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现行的户口制度是贫富差距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中国和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社会贫富差距的最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只要我们比较一下北京上海的居民和贵州青海山区农民的处境就知道了。
而这种收入差距的最大原因莫过于中国独特的‘户口制度带来的天生的机会不平等。因此除非每个人的既得利益都受到尊重,否则对现有户口制度的哪怕是微小的改动都会引起受损害者的激烈的抵制
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至于如何发挥三合一的天地人产权之作用,我建议,可在以下三方面开拓:一是在改革中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资源一旦形成,它会产生一个质的转变:由非商品向商品转变,由非资产向资产转变,由非产权向产权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指标就变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
林地经营权和林木转让权。二是在发展中发挥作用。经调查统计得出当前八大改革理论难题。按照笔者的广义产权理论,中国资源产权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产权残缺问题。
我建议以搞活海洋的用益物权为起点,建立现代海洋产权制度,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第二是,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在利益边界比较清晰的情况下,确立相应的环境产权利益交换机制——对于那些自己付出代价而使他人受益的,应该使之得到补偿;对于那些自己享受环境外溢收益而使他人转移成本的,应该使其支付对价。
因此,要研究三合一的天——地——人产权关系的贯通性及其内在作用。地上地下:五项产权权能中国先哲云: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编者按:2013年4月《人民论坛》推出了大型系列性专题《当前改革理论难题》。水资源产权,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促进科学用水。
按经济学的稀缺资源理论,自然就有了内在的经济价值。在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托管中心、土地代管所等中介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让土地经营权流转起来,逐步走上土地市场化和土地集约化之路。国家对海域拥有最终所有权,但法人和个人可以取得海域使用权。环境产权实质是环境人权,资源产权实质是资源人权。
其中,资源环境理论是八大难题之一。从总体上说,天——地——人产权都着眼于全体人,但环境产权不仅着眼于当代人,更着眼于下代人乃至多代人;资源产权不仅着眼于单需人,更着眼于多需之人;彼此都是围绕着人这个共同的轴心而展开的。
那么,环境产权是一个怎样的制度体系?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制度:第一是,环境产权界定制度:对环境产权贡献者暨受益者,以及破坏者暨受损者的权益界定。当代世界出现的诸种新情况、新矛盾,更把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天)、人的生存发展资源(地)和人的生存发展自身(人)问题,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水权制度,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天上有环境产权吗?有的。